0927扶贫资源如何在合作社集聚共享

今日农汇    来源:农汇网    时间:2016-09-27 10:37:01    阅读:206次

[ 摘要]今日农汇,汇集今日农业资讯。主要从政策、市场、合作社、农村金融、农资等方面传递今日最新农业信息。

一.合作社扶贫

扶贫资源如何在合作社集聚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即针对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把细碎、分散、沉睡的各种资源要素转化为资产,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让其享受到优质资源,实现脱贫致富。河北省尚义县以集体土地和扶贫资金为股本,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形式,实现“以股分红”和“按劳分配”有机结合,形成全要素合作态势,促进贫困户联合致富。

       “我用旧宅基地入股村里的宅基地合作社,通过发展旅游,自己没掏一分钱,去年就拿了3000元的股份红利。”在河北省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的“彩色坝头”特色窑洞前,59岁的村民董文军做梦也没想到,自家闲置十几年的破旧院落,经改造后竟有城里人抢着来住。

      尚义县坚持把培育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重要载体。在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的方式上,县里制定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扶贫资金、资产资源为股本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分享资产增值收益。目前,全县有850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提升了贫困户的参与度,增加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出台支持政策建立规范提升的培育机制

      村里闲置荒废的“空心院落”不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伤”,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如何让闲置资源变成农民的增收资本,进而实现村民的稳定脱贫?

      2015年,尚义县十三号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宅基地合作社。合作社以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前提,采取清晰的“三权”措施,在对村民闲置宅基地精准测量的基础上,将宅基地的使用权、入社后的股份权、建设房屋的产权全部确权到户,保障户主利益。推行村民以地入社、按宅占股、以股分红机制,全村共有38户村民加入宅基地合作社,集中连片整理闲置宅基地18亩。

      农宅合作社充分发挥本村地处临近景区和县城的优势,锁定打造京津市民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乡村特色旅游目标定位,在宅基地治理区建起具有陕北风情的农家饭店,成立了彩色坝头旅游开发公司。2015年该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股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还带动村里搞起了肉牛、肉羊养殖。

      农宅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尚义县建立的一整套规范提升的培育壮大机制。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制定了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规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在资金、税收、信贷、用地、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

      发展股份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王二来村曾经是尚义县出了名的贫困村。2013年,该村一改过去上级脱贫资金分发到户、由户主自行安排使用的做法,探索将脱贫资金集中捆绑,由村集体统一安排使用,建立起一套“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股份返包”脱贫新模式。如今该村共有44户贫困户通过租棚种菜、入股分红户均收入达6万多元,一举摘掉贫困帽。

      针对贫困户脱贫条件不一、致富能力不同、增收困难的实际,尚义县构建合作社组织联合、贫困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跨村发展,跨区吸纳,带动周边,覆盖到户。对条件差、没能力的贫困户,鼓励引导加入合作社,着力破解一家一户挣钱难的问题。

      尚义县创建了“农社联合体”模式,即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享受统一农资购买、技术服务、订单销售等服务,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在一起,让农户挣上“保险钱”。

        县里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资产资源为股本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其中扶贫资金按每年不低于10%入股资金额给予贫困户分红,使有经营经验、有资本实力的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联结机制。

      七甲村村民刘佃军以10亩土地入股甲天蔬菜合作社,每亩除了稳拿保底股金2000元,还按照合作社协议,如果蔬菜行情好,入社农户的收益超过500元,可以按照10%的比例增加社员的股金。刘佃军种的第一茬菜比不加入合作社多收入1500元,10亩地一年下来收入5万元。目前该合作社采用这种模式,流转土地3200亩,建成206个大棚,通过种植错季蔬菜,256户社员户均年收入1.5万元。

      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产业化发展机制

      尚义县以种植养殖基地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拉动,以合作社为桥梁,形成“龙头+基地+合作社”的链条式发展辐射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推进节水蔬菜和特色养殖等基地的专业化生产经营,让参与经营的贫困户得到更加稳定的收入。

      全县引进、培育了青岛浩丰、广州福喜、佳禾蔬菜等龙头企业32家,其中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了13家,组建专业合作社121家,辐射带动全县3万多个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青岛浩丰公司对接发展订单农户1350户,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6000亩,建成北京超市蔬菜专供基地4000亩,辐射周边村农户发展设施蔬菜种植2000亩,实现亩均收入5000元。万兴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了养猪户1000余户,对接了内蒙古集宁、呼和浩特等42家肉品加工生产企业,年出栏生猪1.5万头,纯收入达900多万元。

      推进“农超”“农社”对接建立产销衔接机制

      过去,农民在发展种植养殖业过程中,每年“赌市场”。基于此,县里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抱团”闯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加入合作社,从农资、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安排,并导入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模式、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开通了“农超对接”直通车,走“超市+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增加了抵御蔬菜销售市场风险的能力。

      目前,县内以甲天下、金福鑫、鑫科7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在北京物美、超市发、京客隆10家超市建起了蔬菜直销专柜,在海淀区、丰台区居民小区建起蔬菜直销点3处。每年,向北京等城市销售蔬菜160多万吨,销售额达15亿元。今年,在蔬菜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甲天蔬菜合作社依托“农超对接”,每天销售10吨蔬菜到北京各大超市,卖难问题得到了缓解,减少了农民的损失。

      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5家,其中建成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0家,市级示范社18家,京张农业协作蔬菜专业合作示范社13家。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4.65亿元,拥有社员7594人。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6-09/27/nw.D110000nmrb_20160927_1-05.htm?div=-1

二.土地托管

我国一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金秋时节,风吹田野,满地金黄。一批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金色的田野上驰骋,为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崭新活力。

       免费服务 置换新的盈利空间

        江苏洪泽县三河镇洪云家庭农场主马连国这几年一直租800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因为资金周转困难,无力购买农机具,只能把耕种收等作业承包给当地一些农机合作社。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像马连国这样的种粮大户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劳动力短缺、田间管理水平低下、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吉林省公主岭市万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2007年开始涉足农机作业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包括农机作业服务、粮食种植、加工、母牛养殖、有机肥生产等种、养、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针对当前粮食种植收益下降、秸秆回收的难题,薛耀辉采取让利于民的办法,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免费农机作业服务,换来免费回收秸秆,用作饲料、有机肥原料和燃料,不仅降低了农民种粮成本,还提高了粮食资源利用率。“把种粮产前收益让给农民,农民就会一心一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利于促进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薛耀辉说。

        与薛耀辉不同,曾经从事农资经销的安徽肥东县杨店乡大李村天滋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劲松,为农民免费提供产前、产中田间地头跟踪技术服务,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以及农资产品统一采购及供应服务。他认为,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当地种粮大户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劳动力短缺、农业管理水平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着强劲的需求。他利用合作社的资源优势,整合当地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为种粮大户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质优价低的农资产品,有效降低了种粮大户的种植成本。

       安徽省合肥市磨店社区和平村70多岁的种粮大户杨甫华是天滋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客户,他租了300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他说,有了合作社提供的全程农机作业服务和免费的农业技术服务,种田省时、省工、省力,他只需要经常去田里看看庄稼长势,看看收获情况就可以了。

        专家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免费农机作业服务或者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可以为自身拓展盈利空间,帮助农民降低种植成本,在当前粮食价格下滑的大背景下,有利于增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种植收益,是一种双赢。

        土地托管 托住种粮农民信心

        土地租金居高不下是推高农业种植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地方土地租金已经占到种植成本的60%以上,严重挤压了粮食收益空间。安徽太和县原墙镇刘庙村种粮大户赵三献已经连续5年租种800亩土地了,每亩土地租金800元,今年受到阴雨天气和粮食价格下跌的影响,粮食种植收益下降,每亩耕地纯收益也就是二三百元,这让他有些灰心。现在粮价下跌倒逼土地租金下降,当地土地租金已经由每亩800元下降到600元左右,但是土地租金仍然是种粮大户难以承受之重。

        目前各地兴起的“土地托管”服务成为化解土地规模经营难题的有效手段。吉林省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卓说,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每年年初合作社与社员签订土地委托服务合同,社员把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等服务。每年新粮上市时,社员与合作社根据当地同类耕地粮食亩产量确定耕地亩产量,产量高出部分归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利润来源于托管服务费、农资销售和高出产量部分。去年合作社土地托管收益每公顷达到2000元。”陈卓说。

        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承担居高不下的土地租金不同,“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及经营权的情况下,对社员土地进行耕、种、管、收甚至进行粮食销售等全过程托管服务,合作社也不需要承担高额的土地租金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同时,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使用机械,能够大幅降低生产资料价格,从而降低种粮成本。专家认为,这种经营模式是符合我国农村当前实际的一种规模化经营形式,既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又化解了租地带来的规模化经营风险,值得推广。

        “土地托管”不仅托住了种粮农民收益,也托住了种粮农民信心。陈卓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已经达到385户,土地经营规模达到1万多亩。为了确保合作社发展质量,他们不得不提高农民入社门槛,农民土地达到3垧至5垧且集中连片,或者土地与合作社已经拥有的耕地连成片,才可以加入合作社。因为这样有利于实行机械化耕作,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

        延伸服务 提高可持续能力

        吉林省农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吉林省第一家从事农业综合服务的大型国有企业,该公司利用自身丰厚的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第三方服务,创新了“供应链融资+农产品管理+农资渠道商”的商业运营模式,从解决种粮大户融资难问题入手,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资金、农资供应、信息技术、农产品回收等一揽子问题。目前,公司发展农民合作社100多家,服务面积1.2万公顷,提供供应链融资7000余万元。“十三五”末期,公司计划在吉林全省建成20个项目区和3个综合服务园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0家,提供融资服务达到10亿元。

        缺乏抵押物造成融资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稳步推进,各地组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融资增信、创投基金等方式与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合作。辽宁辽阳市推出的专门针对种粮农民的“种粮乐”金融产品,有效帮助种粮农民解决了融资难题。但是,这种由政府层面提供的担保贷款门槛高,远远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

        吉林省农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解决农民融资难方面作出了大胆探索。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苏洁明告诉记者,公司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担保公司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由公司出面寻找担保人,国家开发银行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提供线上线下融资服务。蚂蚁金服为家庭农场提供5万至20万元的贷款,合作社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可以用农机具作抵押,也可以用产出物作质押,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融资带来的风险。

        在苏洁明看来,目前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有作为,公司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搭建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国内知名的农业集成服务商和农民创业孵化器,不仅为农民提供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生产资料、技术服务乃至粮食收储等一系列服务,还高标准为合作社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服务,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和标准化生产。在他们的扶持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服务的合作社,每公顷土地纯利润能达到3000多元,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据了解,公司在榆树市服务的15家合作社,其中6家已经进入吉林省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列。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coop-cul.com/content.php?id=29090

三.合作社经营管理

农民合作社调查  出现经营困难 便“树倒猢狲散”

       土地入股、资金互助、社会化服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涌现出多种合作模式。这些合作社在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未实现妥善的利益分配,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如何保障、产业升级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如何持续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新农村》周刊从本期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合作社”,关注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并努力探寻答案。

      10年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个新名词,知道的人屈指可数。10年后,曾经的“稀罕物”已星火燎原,其对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影响,如同巨石落水,激起千层浪。

      上规模、降成本、增收入……加入合作社,好处不言自明。但在广袤的乡间,观望的情绪并未消除。时不时曝出的失败案例,更是不断刺痛着农民谨慎而敏感的神经。能不能赚钱,如何保证收益……农民心里的“小九九”,无非是自身利益的保障。

      经历了起初的快速扩张,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面临不少困难。解答好农民的疑惑,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是合作社继续前行的必答题。

      赚了钱,心病却难消

      在合作社组织体系中,散户农民总体上处于相对弱势

      农民合作社调查:出现经营困难 便“树倒猢狲散”

      地处山区,十年九旱,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蓼坞村的乡亲,以前的日子并不好过。

      村里有种小米的传统。不过,因为土地贫瘠,费时费力不说,产量还一直不高,更卖不上好价钱,动不动就得在家里存上好几年。

      “这些年可好了,合作社搞得像模像样,从播到收,全都按人家的要求来。”61岁的信维民一算账,每亩地小米产量增加了30%,卖价高了50%。“一亩地能收入三四千元,村里80%以上的农户都种了小米。”

      信维民所说的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全称是蓼坞小米专业合作社。经过8年多的发展,合作社从最初的17户社员,扩大到现在17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3700多亩。而实际参与进来的农户,已经有576户之多,其中有不少贫困户借此脱贫。

      理事长孙波介绍,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良种,而且想方设法降低肥料成本。“更重要的是,按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统一收购小米。这只是保底的价格,实际操作中还会根据销售情况提高收购价。”

      合作社强调利益共享,确实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种植方式的革新,让大家腰包更鼓。这些变化,农民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对合作社寄予厚望的同时,焦虑感也会偶尔泛起。

      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张巩田村的岳增群老两口,起先就对加入合作社心存疑虑。看到别人入社后既领钱又分红,老两口索性把家里的4.8亩地一股脑地流转给了佃祥蔬菜专业合作社。头两年,一到秋后,老两口就能一分不少地领到钱款。可去年,等到年关才有动静。

      “合作社是不是出了问题,‘老板’会不会卷款跑路?”老两口心里犯起了嘀咕,后来才得知,佃祥合作社是因摊子铺得过大,管理出了漏洞,资金遇到困难。

      高青县农业局农经站王锐军表示,农民的担心并非多余。“虽然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但在整个合作社组织体系中,由于自身的种种局限,对经营信息掌握不多,散户农民总体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同呼吸,才能“共好运”

      合作意识不强,利益衔接不紧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同呼吸、共命运,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作为淄川区农业局经管站站长,杨道迎平时爱跟合作社的负责人聊天。有好几次,他听到这样的抱怨。“本来应该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际上却是利益共享的时候多,风险共担的时候少。”

      类似的案例不少。有的合作社,效益好的时候,十里八乡的农民争着要加入,可一旦出现经营困难,便如“树倒猢狲散”。有的合作社,需要筹集资金的时候,没几个愿意出头,可一赶上分红,人就一下子冒了出来。

      “合作意识不强,利益衔接不紧密,是不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在杨道迎看来,大多数合作社内部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如此松散的状态下,虽然抱了团,但留的缝隙很大,农民的利益自然难以维护。”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张卫刚领办的佃祥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加入合作社以后,农民变成了新社员,像城里人一样拿工资上下班。一开始,因为管理不精细,社员劳动靠自觉,出工不出力的问题随之暴露。

      “咱不可能眼盯着社员干活,也不可能处处都安监控。”不仅如此,张卫刚还发现,车辆、笔墨纸张的严重浪费也成了大问题,去年仅用在车辆上的费用就达四五万元。“今年抛弃‘大锅饭’的做法,重新规划出责任棚、责任田,让社员多劳多得;实行‘公车改革’,将3部运菜车卖掉,向社会购买服务。堵住了跑冒滴漏,就保住了合作社财富。”

      “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就是农民利益的最大保障。”孙波的感受是,合作社虽然已经走过了近十年,但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要切合实际,从易到难,能干多少就干多少,不盲目扩大规模。在保障社员持续获得收益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增强凝聚力。”

      立规矩,扎好“铁篱笆”

      发展和规范同时进行,既要引导扶持,也要加强监管

      政府,无疑是农民最大的靠山。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及时介入,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尤为重要。

      “目前来看,合作社的发展存在种种问题。”淄川区农业局副局长李同武坦言,到底是先发展,还是先规范,此前有过不少争论。“我们觉得,发展和规范必须同时进行。整个淄川区有600多家注册的合作社,300多家运行良好,200多家运行一般,还有100余家存在问题,作为主管部门,要及时处置,做到清理整顿有进有出。”

      政策引导,是重要的调剂手段。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财政奖补、贷款支持、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合作社进一步规范化。淄川区设立了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市级以上示范社项目进行长期扶持,对合作社进行奖励。通过捆绑式扶持,淄川区将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向典型示范社、特色产业社及优势产业社集中。

      对合作社的监管,需要多加几把“锁”。以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协议为例,第三方力量不可或缺。高青县的做法是,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的协议一式3份,合作社与社员各留一份,另外一份委托合作社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保管。高青县的审计部门,还将全县719家登记在册的合作社纳入财务审计范围,防止合作社制假作假、坑农害农。

      “不能让合作社游离于财务、司法监管之外,职能部门要为农民提供多重保护。”王锐军认为,农业生产风险较高,一旦出现风险,要及时帮农民止损。“合作社遭遇资金链断裂或老板‘跑路’,司法部门要立即介入,保全财产。尤其是对农民依法索回土地使用权的要求,要切实给予必要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www.jgs.moa.gov.cn/cfc/yw/201609/t20160922_5281522.htm

四.市场

北京合作社建现实版“开心农场”

        进入手机APP,随时随地就能实时观察棚内果蔬的生长情况……9月15日,记者来到房山区琉璃河镇周庄村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现这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了农业生产,实现对基地的远程监控、遥控,开垦出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开心农场”。

        走进番茄大棚,棚内一角装有360度摄像头,中央设有一台温室环境监测终端设备,设备上显示着棚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等作物生长所需关键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仪器发射设备传输至服务器平台上,管理者通过手机、电脑就能接收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棚内土壤里插着两个湿度传感器,当湿度低于10%时,滴灌设施会自动打开,当湿度达到25%至30%时自动停止,平均一栋大棚一次只浇1立方米水,比过去节水70%以上。”合作社社长王雷说,通过物联网技术,他们还实现了12种微量元素的单项精准用肥。

      王雷坐在办公室电脑前,登陆智能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平台上不仅显示出了大棚农作物生长情况,还能获取分析数据,既有作物种类、面积、灌溉方式等基础信息,又有累计灌水量、光照等数据。王雷说,棚内温度高于30℃时,系统会自动将大棚风口打开,若温度持续不降,再启动风机和水帘,为作物降温;棚内温度低于8℃时,系统会启动空气源热泵,进行增温。

        王雷在系统上设置了合理的光照强度,光照过强时,遮阳帘自动开启;光照不足时,利用补光灯可给农作物延长光照。

        “目前,合作社已有28栋大棚引入物联网技术。除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对农产品销售也有帮助。”王雷说,消费者通过安装终端系统平台,也能实时观看棚内作物的生长情况。“我们还将农作物种植全过程,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来,制成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农作物的‘成长日记’,了解到这些瓜果蔬菜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放心购买。”

原文链接:http://www.jgs.moa.gov.cn/cfc/yw/201609/t20160922_5281520.htm

五.合作社特色农业

海口琼山区热带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办484个农民合作社

        9月26日上午,海口市琼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琼山区区长陈昊旻作工作报告时透露,过去5年当中,琼山区热带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个。

        根据统计,海口琼山区全区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个,家庭农场12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91个,建成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7个,瓜菜年均种植面积12.7万亩。全区种植胡椒4.3万亩,荔枝5.4万亩,其中大坡镇是全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三门坡镇是全省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全区淮山、山柚茶、蜜柚、花卉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突破3万亩。

        商标富农”成效明显。引导注册农产品商标565件和农家乐商标15件,成功打造“琼台福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logo,云龙金德丰莲雾、大坡昌农胡椒等15件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琼山区建有31个休闲农业采摘点、5条休闲景观带、36公里绿色慢行道和10个农家乐休闲接待点。田心村被评为最美中国休闲乡村,龙鳞村等3个村庄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称号,堆插世外桃源生态养生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泮边休闲农庄等4家农家乐荣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

      “互联网+农业”初显成效。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通过打造OTO平台推介和销售琼山特色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区农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25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1.7亿元,年均增长3.3%。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coop-cul.com/content.php?id=2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