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78万亿元【0120】

今日农汇    来源:农汇网    时间:2017-01-20 10:41:11    阅读:275次

[ 摘要]今日农汇,汇集今日农业资讯。主要从政策、市场、合作社、农村金融、农资等方面传递今日最新农业信息。

. 科技助农脱贫致富

“科技惠农提品质 精准扶贫增收益” 科技扶贫活动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部署,在产业扶贫上助力农民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实力,实现增产增收,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携手华蒙通物流控股有限公司在2017年开展系列科技扶贫活动。1月14日,“科技惠农提品质 精准扶贫增收益”科技扶贫活动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后,举办了本次活动的第一期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聚焦马铃薯产业,农业部有关司局领导、当地农业部门和有关专家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马铃薯产业形势等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学员们非常珍惜本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积极互动,纷纷表示本次培训规格高、内容实、收获大。参训学员麻进国说,在农产品生产种植和销售上,我们存在很多困扰,有些问题在这次活动中豁然开朗,回去好好消化吸收,将这些方法和手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按照活动计划,学院与华蒙通公司将陆续赴陕西富县、四川蒲江、海南澄迈、江西赣州、安徽砀山等地区,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实地调研和专题培训。通过系列活动,向广大农民提供农资农技支持,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帮扶行动,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701/t20170119_5457400.htm

 

二.供销合作社

中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78万亿元

        从19日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获悉,2016年,中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7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407.7亿元,同比增长6.8%,资产总额突破1.38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3748亿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王侠在当日的会议上说,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个省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初步显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专家组的评估一致认为,4个试点省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体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改革成效显著,初步探索出一条各具特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王侠表示,2017年将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夯实基层为农服务基础,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原文链接: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7/0119/20/31906455.shtml

 

三.合作社精准扶贫

毛驴养殖合作社 精准扶贫新妙招

        “春节快到了,我来看看你们,提前给你们全家拜年了……”1月17日下午,兰州军区善后办主任张建胜、政委刘健等30多名副处长以上领导,专程前往甘肃省榆中县金崖镇大涝池村86户贫困户家慰问。仔细了解他们去年的粮食收成、经济收入等情况,并送上米、面、油、蛋等慰问品,把党和军队的温暖送到每家贫困户。

        大涝池村位于榆中县北山浅山区,共有171户村民,贫困户多达86户,是全国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也是兰州军区善后办去年确定的精准帮扶对象。“扶贫扶到点上,帮困帮到根上。”据兰州军区善后办政工组宣传保卫处处长吴锁介绍,“毛驴养殖是榆中县很有潜力的特色养殖业,1头成年毛驴每年可产1头幼驴,除去成本,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增收约3000元。”着眼于拔穷根、防返贫、管长远、帮根本的目标,善后办计划把毛驴养殖作为大涝池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力争3至4年帮助该村摘掉贫困帽子。

      如今,在军区善后办的帮助下,出资30万元,给大涝池村购买的50多头种驴和幼驴长势良好,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的毛驴养殖合作社也已经挂牌。出资80万元修建的3个共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可以满足村里经济林和农业生产灌溉需要。

      慰问结束后,兰州军区善后办领导还就如何搞好今年精准帮扶工作,与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和村里有关干部召开了群众座谈。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善后办领导表示将派人与地方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论证,尽快提出解决建设灌溉系统,缺乏发展大枣、枸杞等经济林的原始资金等问题的办法,将其列入新年度精准帮扶计划中。

        尽快脱贫致富,是乡亲们最大的愿望和期盼。大涝池村梁坪社社长杨宽富对此信心满满:“有党的好政策,有部队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尽快摘掉贫穷帽子,早日过上好日子。”

原文链接:http://difang.gmw.cn/gs/2017-01/20/content_23520310.htm

 

四.产业扶贫

发展扶贫产业为贫困户“造血”

        “我家8亩多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迷迭香,我平时到合作社务工,去年全家收入3万多元。产业扶贫让俺老百姓有事可做,也有了致富的信心。”1月12日,在郏县安良镇老山薛村,村民张红卫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介绍,安良镇老山薛村规模种植中药材迷迭香1000亩,其他中药材500亩。去年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依托村里的森科药材种植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土地入股、园区务工、参与分红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吸收16户贫困户土地入股合作社,吸纳贫困群众到园区务工1900人次,群众获得务工工资15万多元、地租收入14万元。如今,该合作社不仅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还辐射带动了周边高楼、磨石坑、岩郭、段沟等5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参与其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郏县现有贫困村5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411户,涉及贫困人口14643人,2016年计划脱贫20个村4280人。去年以来,郏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做大做强产业,奠定富民增收的基础,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加工业,努力构建新型产业扶贫体系,提高产业扶贫的覆盖率。如今,全县县、乡都制定有产业扶贫规划,已规划有林果、陶瓷、烟叶、养殖、旅游等产业,涉及10个乡镇,可带动2000多口贫困户脱贫致富,形成了以肉品、蔬菜、面品、饮品、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使816余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在园区打工、入伙合作社的形式,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该县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逐步形成农牧一体、林业结合、加工带动等稳定的产业基础,切实把贫困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更多的贫困户发展有依靠、就业有渠道、离土不离乡,更好地脱贫致富。位于渣园乡渣园村的新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建大棚种反季节蔬菜,一改过去传统种植模式,由单一种植向绿芦笋、竹笋、生姜、草莓、五彩椒、千禧果、水果黄瓜、台湾珍袖西瓜、西兰花等多元化种植发展,农产品远销省内外。该乡依托大棚蔬菜种植推进贫困户的土地向合作社流转,让贫困户当“地主”,合作社把大棚返租给流转土地的贫困户种植或者鼓励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到合作社务工,走出了一条适合该乡实情的脱贫之路。目前,该乡贫困户中有69户241人递交了2016年脱贫申请书,超额完成当年的扶贫工作计划。

        此外,该县还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搞好临时救助扶危济困脱贫等。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0个村4517口人的脱贫任务,占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的105.5%。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wtwpai/ktp/2017-01/19/content_506132.shtml

 

五.土地流转

红寺堡土地流转开启移民新生活

        模式创新为驱动 利益联结为核心

      前不久,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贫困户李汉武将10亩土地流转给了红寺堡区贞鹤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按一亩一股算,他不仅每年有6000元的土地流转费,第5年起还有每年1000元的分红。和他一同成为合作社股东的还有同村73户村民。红寺堡大胆探索合作社成员在土地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首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该合作社目前以土地折股注册资本60万元,流转土地1100多亩,通过发展黄花等特色产业,让土地资源“活”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红寺堡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实现群众从个体经营向集约发展、共同受益的转变,并对产业培育、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群众创业致富。同时,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采取公司经营的形式,积极拓宽农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生产指导、市场营销等服务,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之路,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全村65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056人。2014年,弘德村将6515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主要用于蔬菜、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草畜产业等规模化经营。目前不仅企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也为贫困村发展拓宽了路径,村里涌现出13家劳务经济公司,直接带动移民群众年创收9000多万元。

        “目前,红寺堡累计流转土地10万亩,主要集中种植葡萄、中药材、枸杞、牧草等高效特色作物。”红寺堡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说,红寺堡土地流转以创新为动力,成员利益联结为核心,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带动移民群众脱贫致富。

原文链接:http://www.nx.xinhuanet.com/2017-01/20/c_1120349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