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村落保护: 守住底线 留下根脉

市场信息    来源:农汇网    时间:2017-07-21 17:50:35    阅读:571次

[ 摘要]

贵州传统村落保护: 守住底线 留下根脉

      贵州有54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第二。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具有600年以上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有1800多个。过去的5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国第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4.1%。在同步小康进程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统村落的问题日益凸显。

      201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发,贵州省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2015年安排1亿元,2016年至2020年每年安排1.5亿元以上。《意见》明确,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的名片,要求传统村落保护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村民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的确,只有美好家园才能留得下村民,保得住村落,传得了文化,而建设美好家园的根本途径,就是让村落富起来、强起来。

      《意见》中提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任务及工程,都围绕村落的富和强而展开: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垃圾污水处理等;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求2017年全省传统村落通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饮用水安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和宽带覆盖率、通电话率、通邮率达到100%;实施农村消防改造工程,重点实施消防“六改”工程,2016年省政府将全省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工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并改造完成,2017年将再完成100个村落的消防改造;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注重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安居乐业,同步全面小康。

      显然,这是让村落富起来、强起来、让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目前,全国的村落产业培育中,旅游产业见效最快。贵州村落旅游正在兴起,雷山苗寨、肇兴侗寨等旅游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并在尽量避免当今国内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显现出来的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多次谈到村落旅游的十大雷同:旅游为纲、腾笼换鸟、开店招商、装扮景点、公园化、民俗表演、农家乐、民宿、伪民间故事以及挂红灯笼。他认为在已被列入名录的几千个传统村落中,“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传统村落保护将无从谈起。此外,在村落旅游开发中,不尊重村落文化,低水平同质开发,未充分考虑村民利益等等问题也被提出。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警醒。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旅游地理学教授殷红梅介绍说,我省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有2000多个,不过市场有多大的容量值得细究。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村落需要培植其他产业。

      目前,贵州村落产业培育的主要方向有: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民间文化产业。

      从江侗乡的“稻—鱼—鸭”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市场”“公司+基地+市场”等生产模式,把这一系统中的香禾糯作为一项精品产业来抓。2015年,从江香禾糯的种植面积为3万亩,覆盖两万多农户。从江香猪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江县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2016年5月,全县香猪存栏20多万头,覆盖两万多农户。从江县因种养业特色在产业培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优先覆盖传统村落,但依然面临产业升级的问题。

      同样,产业层次低,是黔东南州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黔东南州有309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地州市第一,位居贵州市州第一,其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存在的问题,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中提到:黔东南州80%以上的传统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单一,发展效果不明显,受益较低;刺绣、银饰、工艺品特色手工艺产品规模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开发不足,市场开发欠缺,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不完善,核心竞争力弱。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晓萍认为,应该对全省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同时分级分类保护。对于像从江县占里这样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保存得好的村,应由政府主导,科研部门介入引导,将其作为文化活化石保护下来;而大多数村落应该根据其不同类别,在留存其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造。显然,这其中也涵盖了村落产业现代化改造。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没有脱贫,就没有小康。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选择产业扶贫路径,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精准提高产业扶贫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受益。

      如果说“同步小康”是一场攻坚战,那么在“同步小康”的进程中,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这场攻坚战中的特殊战役,需要社会合力解决。